『冬至進補時,中藥最相宜,闔家壽而康,國粹口皆碑』,這是我國人民在立冬冬至前後該補一補身體的口頭禪。這也說明,剛剛立冬,國人就正式進入進補時節,所以市面上應景的藥膳小吃,麻油雞、羊肉爐、當歸鴨……一一成為熱門的飲食。另外,有許多人也開始購買四物、八珍、十全大補等補氣補血的處方來服用。然而,不管是藥膳或藥物的進補,總要先辨明體質,補之得法,才有功效,否則亂補一通,將會適得其反。
傳統中醫強調『致中和』,故對於『虛證』者,如抵抗力低下、臟腑功能衰退、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功能紊亂、貧血、營養不良、容易感冒的人,要用溫補的藥味調理。對於『實證』者,如病邪太過、發炎反應、臟腑功能亢奮、代謝增強的人,則用寒性、涼性藥物以治其熱性病症。舉例來說,如肝火旺的病人,表現出煩躁失眠、面赤頭痛易怒、口乾口苦口臭、大便秘結、小便腥臭黃赤等,若給服溫補方藥,無異『火上加油』,如能服用清熱瀉火之劑,反有『寓瀉於補』的功效。因此,辨明體質,是進補的前提。
此外,補藥雖是用於補虛,但還得將陰、陽、氣、血分清楚。一般而言,『氣虛』者,容易有頭暈、疲倦、氣短懶言,可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山藥等藥物治療。『陽虛』者,除了與氣虛者一樣有身體能量不足的狀態外,還有怕冷的現象,可用肉桂、附子、鹿茸、杜仲等藥治療,平日可多吃些羊肉、海參、鱔魚、龍眼肉等食物。『血虛』者,有面色萎黃、唇爪淡白、頭暈、四肢容易發麻等症狀,可用當歸、熟地、何首烏、白芍等藥。『陰虛』者,有身體消瘦、手足心發熱、咽乾舌燥,睡覺時容易冒汗等症狀,可用百合、麥冬、白木耳、生地黃等藥物處理,平日則可多吃些清補食物,如豬肉、海帶、甘蔗、梨子、蓮藕、豬肝等。
若是體格壯實、火氣大、小便黃、容易長青春痘的人,就算是在寒冷的冬天裡,恐怕多吃些苦瓜、冬瓜、綠豆、蘿蔔、茶、山楂等清解之物,反而能力求『平衡』體質,也算是一種進補。至於一般性體質的健康人,則可平補,最普通的牛奶、雞蛋、木耳、花生、蓮子、蘋果等,就是最好的滋養品了。
再就冬令進補的藥膳而言,雞、鴨、牛、羊、狗肉,甚至魚類都常被作為燉補的材料。依照中醫理論,各種肉類具有不同的性味,適用的藥材和體質也各不相同。雞肉性味溫平,不寒不燥,適用於一般體質或體虛者食用;鴨肉則較『毒』,皮膚不好、容易過敏者要小心;牛肉有益氣力、強筋骨、補脾胃的作用,適於虛損嬴瘦者的進補;羊肉性甘大熱,能補氣血,適於病後體虛者調理身體;狗肉則能補血、補腎壯陽;至於鱸、鰻、鯉魚、鯽魚等魚類,因富含高蛋白,且易吸收、消化,也常被作為食補材料。至於吃素的人,則可以各種式樣的豆皮、豆包、素雞為材料。
另外,除了當歸、黃耆、地黃、何首烏、芍藥等常用的中藥材外,酒、麻油、生薑是在進補藥膳中最常用的調味品,舉例而言,由於酒具有溫通氣血、通經絡、促進血液循環、抗寒冷的功效,並可幫助藥材的療效運作,因而絕大多數藥燉補品中多摻入少許酒,或以藥材浸泡的藥酒作為補品;麻油經過煎煮後,其性溫熱,具有滋腎、明目、補腰膝的作用;生薑除具有解毒功效之外,並可祛除體內寒氣,因此,它們被用來當調味品是有道理的。
值得注意的是,現代人營養多已過剩,加上生活緊張忙碌、睡眠不足,許多人容易有虛火上升的情況,因此,若常有便秘、痔瘡、失眠、長痘痘的人,宜多加小心,否則進補不當,可能發生流鼻血、加重失眠、痘痘長得更多、口乾舌燥、聲音沙啞甚至骨頭痠痛等症狀。再者,感冒期間,或罹患有慢性咽喉炎、慢性肝炎、甲狀腺機能亢進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脂血症、動脈硬化及痛風的患者,也不適宜食用一般補品,以免病情更加惡化。總之,若是體質不佳的人,進補之前,最好能請教醫師,才不會有『火上加油』或『雪上加霜』的情況發生。
(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、台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)
院址:台中市精誠路532號 電話:04-24716048
|